11月11日,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开幕前一日,以“聚智谋远 创新引领”为主题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高端对话会在四川宜宾举行。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副理事长吴志新;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承浩;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红新等嘉宾围绕电池行业技术趋势与全球化两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当前电池行业正处于技术迭代的加速期,半固态电池的快速应用和全固态电池研发不断取得突破,成为行业聚焦的核心方向,因此,本次高端对话会的议题之一,就是研判当前电池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
吴志新表示,现在行业一直争取尽快突破全固态电池,但是,全固态电池还有很多的难题需要解决,需要科学家去做科学的分析,需要工程师去做工艺装备、产品设计,要做很多的事情,这是长周期研发的进程。
他认为,大概在2032年—2033年,全固态电池才开始进入到商业使用期。在此之前,半固态电池可以满足既要安全、又要性能,还能低成本的需求,因此,半固态电池会有5—7年的商业窗口期。
杨红新表示,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的示范装车在2027年是可以的,但大规模具备商业化的条件,整个产业链要达到规模的效应,制造要找到更低成本的制造工艺,确实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估计最早也要到2030年以后才能大规模商业化。
邓承浩介绍,长安在2027年就会小规模示范全固态的技术,但示范是非常少的,真正要大规模的商业化是非常严谨的,所有产品需要经过大规模验证的。所以,长安的时间周期是2027年做示范,真正的量产一定在2030年以后。
不仅如此,邓承浩还呼吁行业关注下一代电池,而不是马上聚焦在全固态电池。长安和深蓝也在积极地推进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但是并没有因此放弃现在液态技术的成长,放弃别的可能有机会的技术路线。现在长安在液态电池的改良,全固态电池、硫化物和聚氧复合等多条技术路线都在探索。
在电池技术趋势成为事关行业未来发展的焦点的同时,中国电池企业如何全球布局也是另外一个事关行业未来的重要议题。此次大会也聚焦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出海。
据介绍,今年1—9月,中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出口达199.9GWh,累计同比增长45.5%。中国动力电池现在已经形成了全球竞争优势,全球化已经成为头部企业的必然选择。
杨红新认为,现在出海是大趋势,在当下这个阶段出海,第一要判断好自身的能力,有没有全球化的管理能力、治理能力、合规能力和供应链能力。第二是面对部分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产品出海和产能出海要谨慎,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
邓承浩表示,长安有海纳百川计划,产业出海是长安的中心。未来长安、深蓝会坚定地全球化,而且也会按照产业出海的思路来做全球化的布局,并且期待电池厂、电芯厂能够一起协同起来高质量出海。
此次高端对话以思想碰撞凝聚产业共识,以战略研判明晰方向,既精准锚定电池行业技术迭代路径,为全固态电池研发攻坚及多技术路线探索提供了理性指引,也以企业自身经验赋能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全球化布局,为企业规避出海风险、提升全球运营能力、实现高质量协同出海注入实践经验。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