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悬架领域,技术迭代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磁流变减震器作为一项创新技术,正逐步从高端车型向主流市场渗透,为整车舒适性和操控性带来革新。京西智行集团凭借多年技术积累,通过磁流变减震器的研发与应用,助力中国汽车工业实现技术跨越。
2025年11月20日,京西智行集团工程副总裁及悬架CTO陈伟刚博士在第五届汽车AI智能底盘大会上表示,在电控减震器领域,除常见的电磁阀外,磁流变技术是另一条重要技术路线。其核心原理在于通过电流精确控制磁流变液内部磁性颗粒的排列状态,实现阻尼力的毫秒级、无级调节。与电磁阀相比,磁流变减震器采用单筒结构且无复杂机械阀系,凭借更简单的结构带来了更高的可靠性、更优的成本控制潜力与更便捷的软件化标定流程。
在性能表现上,磁流变减震器展现出显著优势:其阻尼调节范围远超电磁阀与被动减震器,尤其在活塞低速运动区间能快速建立阻尼力,从而更好地兼顾舒适性与操控性。实测数据显示,搭载磁流变减震器的车辆在操控性上明显优于电磁阀方案,舒适性则保持在同一水平。陈伟刚强调,该技术源自京西对德尔福底盘技术的传承,已历经四代产品迭代,拥有全球超1200万支的量产经验与140余项专利,技术成熟度已得到充分验证。
随着国产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京西智行正通过本土供应链与工程师资源,大幅降低磁流变减震器的成本,推动其从法拉利、兰博基尼等超豪华品牌“飞入寻常百姓家”。目前,该技术已在上月量产的长安深蓝L07车型上实现首发搭载,并被包装为“公路磁悬浮”概念。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上半年,预计还将有十余款国内主流主机厂车型陆续量产。磁流变技术正凭借其独特的性能与日益提升的成本竞争力,成为中国智能悬架市场一条值得关注的新兴技术路径。
京西智行集团工程副总裁及悬架CTO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京西集团传承与全球布局
京西集团源自德尔福底盘业务,继承了其数十年的技术沉淀,现由中国资本控股,成为一家植根于中国的全球化企业。集团主要产品涵盖悬架与制动系统两大板块,其中悬架产品包括从被动式减震器到半主动磁流变减震器、主动稳定杆以及全主动悬架系统,制动产品则覆盖基础制动、EPB、ABS、ESC乃至onebox线控制动系统,形成了完整的底盘解决方案。
作为全球唯一能够研发和量产磁流变减震器的公司,京西集团在全球拥有完善的布局,在欧洲设有波兰格里克研发中心和巴黎研发中心,在北美拥有美国代顿研发中心和布莱顿研发中心,在中国则布局了北京、上海研发中心,并正在深圳建设新的研发中心。生产方面,集团在中国深汕合作区、张家口以及北京房山均设有工厂,持续加速本土化供应链整合。这种全球化研发与本地化生产相结合的策略,使京西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推动先进技术的落地应用。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磁流变减震器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
磁流变减震器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奠定了其在悬架技术中的独特优势,其本质是一个单筒减震器,内部以电磁线圈取代了传统减震器中复杂的机械阀片系统,并灌注了特殊的磁流变液而非普通减震器油。其核心在于磁流变液这一智能材料,该液体由微米级磁性颗粒、基础液和稳定添加剂构成,在未通电、无磁场作用下,内部磁性颗粒呈随机均匀分布状态,液体表现为低粘度的牛顿流体特性,此时减震器阻尼力极小;当活塞内的电磁线圈通电产生磁场时,磁性颗粒会沿磁力线方向迅速排列成链状结构,使液体转变为高粘度、低流动性的宾汉流体,从而产生巨大阻尼力,且阻尼力的大小与所通电流强度即磁场强度成对应关系,实现毫秒级的连续可调阻尼。
这种基于电磁效应直接控制材料状态的方式,使其响应速度远超依赖机械阀体动作的电磁阀式减震器。从第一性原理看,这种结构上的极大简化——无需复杂的阀系和阀片,不仅带来了更高的可靠性,也使质量控制更为稳定,生产成本更具竞争力,并且使得整车调校工作可以通过纯软件参数调整完成,无需更换硬件,极大地提升了开发效率。京西集团的第四代磁流变减震器更通过强化磁场控制与独家算法,进一步提升了在-30°C至105°C宽温域内的性能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技术优势与对比分析
基于其独特的工作原理,磁流变减震器相较于主流的电磁阀减震器展现出显著的技术优势。其最核心的优势在于毫秒级的响应速度,由于直接通过电流改变磁场控制磁流变液状态,省去了电磁阀减震器机械阀体的动作时间,能够瞬时响应路面激励,尤其适用于高频振动场景。在阻尼动态调节范围上,磁流变减震器更为宽广,特别是在活塞低速运动区间能迅速建立高阻尼力,有效抑制车辆起步抬头和制动点头现象,而电磁阀减震器受限于其阀系结构,在低速段的阻尼调节能力和响应速度均存在局限。
结构上的极大简化是另一大优势,磁流变减震器的单筒无阀系设计使其内部结构更为简洁可靠,这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耐久性,也简化了生产制造流程与质量控制环节,为成本控制带来了更大空间。实际的整车匹配测试数据表明,在同等车型平台上,搭载磁流变减震器的车辆在操控性相关指标上显著优于电磁阀减震器版本,同时在舒适性表现上两者相当。此外,磁流变减震器的调校完全通过软件参数修改实现,无需像传统减震器那样更换内部阀系硬件,这极大地缩短了整车开发的调试周期,并为其后续通过OTA升级优化底盘性能提供了基础。京西集团的第四代产品更将工作温度范围扩展至-30℃至105℃,确保了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迭代历程与专利保障
京西集团的磁流变减震器技术拥有超过二十年的量产验证与持续迭代经验,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02年推出的第一代产品,成功实现了该技术的首次商业化应用;随后在2006年推出的第二代产品着重优化了磁流变液配方与活塞设计,更好地兼顾了操控性与舒适性,获得了顶级豪华品牌的青睐;至2011年,第三代技术取得了显著突破,采用了双电磁线圈与双活塞设计,将响应频率提升至每秒1000次,并引入了无铅电路板等环保材料,降低了维护成本;目前已经量产的第四代产品通过强化磁场对磁流变液的控制强度与速度,并结合公司自研的独家算法和专业调配系统,进一步提升了驾驶稳定性,并将可靠工作温度范围扩展至零下30摄氏度至105摄氏度,确保了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运行,同时硬件标准化设计使其非常适合平台化应用并方便进行OTA软件升级。
该公司在此技术领域构建了坚实的知识产权壁垒,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相关专利140多项,其中中国专利40多项,全面覆盖了磁流变液材料、减震器结构以及核心控制算法。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京西集团不仅是全球唯一能够研发和量产磁流变减震器的公司,至今已累计生产超过1200万支产品,为全球超过100款车型成功配套,目前第五代产品正在积极开发中,预计将在性能上实现新的提升。
应用进展与产业贡献
磁流变减震器已从超跑、豪华车领域向主流市场拓展。2025年,京西与深蓝汽车合作的LUM06车型量产,首次在国内实现磁流变减震器搭载,被誉为“公路磁悬浮”。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上半年,预计十余款国产车型将陆续量产应用。通过国产化降本,京西将技术门槛从高端下放,助力自主品牌提升竞争力。在调校方面,磁流变减震器仅需软件参数调整,支持OTA升级,简化了整车适配流程。京西的目标是通过技术迭代,推动中国汽车悬架产业升级,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未来展望与挑战
随着电气化和智能化发展,悬架系统需更高响应速度和集成度。磁流变减震器有望与空气悬架、线控制动等技术融合,形成智能底盘系统。挑战在于成本进一步下探和供应链本土化,京西将通过规模化生产和研发创新应对。未来,该技术或扩展至高端辅助驾驶场景,提升车辆动态控制精度。京西将持续投入迭代,助力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市场确立技术优势。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